一到春季,阴雨绵绵,湿邪很容易侵犯人体,成为致病因素。
什么是湿邪呢?
湿邪,是中医讲的“六淫”(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)之一,常被称为“万恶之邪”。
有些人受到体质、疾病的影响,水分代谢失调,导致体内湿气重;此外,现代人少动、多吃、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,也会造成脾胃虚弱,水分代谢失调,滞留体内成为“内湿”。
湿气重,百病生
“湿”对身体到底有啥危害呢?
体内湿气过重时,往往会出现困倦、皮肤起疹、脸上黏腻不舒服等现象。
脾虚湿盛排不出去,就会导致虚胖、水肿;湿邪停在胃肠,人就容易大便稀溏、腹泻;跑到脚,会生成脚气;流注关节,则四肢肿胀疼痛,屈伸不利。
而人一旦长时间处于疲劳状态,加上脾胃功能欠佳,免疫力就容易下降,各种疾病也跟着找上门来了。
说到祛湿,有种食物可不能错过,那就是薏米。
它是公认“祛湿高手”,还能健脾胃
薏米,又称薏苡仁、苡米、薏珠子,是一种药食同源的食物,性微寒,入脾、胃、肺经。
《神农本草经》将薏米列为上品。它最为人称道的,当数清热祛湿的作用。
薏米祛湿,走的是健脾的路子。中医认为脾主运化,很多人湿气重,根源其实在于脾胃虚弱。
脾的运化功能,一方面是运化水谷精微,承担各种食物的消化、吸收和输布,另一方面则是运化水液。
脾气强健,水液就能正常运化转输;否则水液在体内不正常停滞,就会内生湿邪。
所以,祛湿的同时,也要调理脾胃,脾胃功能恢复了,运化改善,祛湿自然事半功倍。否则不仅难达到祛湿的效果,还容易加重脾胃损伤,导致恶性循环、湿上加湿。
而如果想要祛湿、健脾“两手抓”,薏米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!
常吃薏米,扶正祛邪、强免疫
中医认为: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,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。”这里所说的“正气”,指的是人体自身对疾病的防御力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免疫力。而提高免疫力的重要方法之一,就是强脾胃。
脾胃为后天之本,胃的作用是接受并消化食物,脾则主运化,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。脾胃功能好了,营养能够得到充分的吸收,人体的免疫力才能变得强大,疾病也就不容易缠上你了。
所以,不妨适当吃点薏米,既能祛病邪,又能健脾胃、强免疫。
说了这么多薏米的好处,你是不是也心动了?那么,市面上的薏米那么多,到底应该怎么挑选呢?
四招帮你买到好薏米
1.看光泽度
颗粒饱满、质硬而且有光泽的薏米,成熟度较高,营养价值也比较高;如果薏米摸起来比较干瘪,色泽暗淡,说明质量不够好。
2.看颜色
优质的薏米呈白色或者黄白色,色泽均匀;如果颜色发灰,那说明薏米不太新鲜了。
3.闻一闻
抓一把薏米闻一闻味道,越香越新鲜;如果放置时间太久,薏米的香味会变淡,甚至还会带有霉味。
最后,再给大家介绍一下薏米的吃法!
薏米这样吃,美味又养生
首先是在生熟的选择上,生薏米偏寒凉用以清热,炒薏米偏平和用以健脾,大家可以根据体质,选择适合自己的吃法。
薏米的做法不少,下面给大家推荐几个薏米养生食谱:
1.薏米莲子百合粥,祛风湿,清水肿
做法:取薏米50克、莲子30克、百合20克、粳米60克、红糖适量。
将薏米、莲子、百合洗净,煮滚后转慢火煲至薏米烂身,再与粳米一同煮粥。
作用:祛风湿、清水肿,适用于脚气、水肿、风湿关节痹痛。
2.黄芪薏米粥——补元气,止泄泻
做法:取大米100克、黄芪30克、薏米30克。
黄芪洗净切片,大米、薏米淘洗干净,一起放入锅内,加水适量,置武火上烧沸,再用文火煮40分钟即成。
作用:补元气、止泄泻,脾虚慢性肠炎患者食用尤佳。
3.薏米煮猪肺,消肺热
做法:取猪肺1个、薏米30克、调料适量。
先将猪肺洗净,薏米洗净捣碎为末。锅内加水适量,下薏米与猪肺,先用旺火煮沸,除去浮沫,再改用微火煮烂猪肺,调味后即成。
作用:本方来源于《证治要诀》,有健脾补肺、利尿祛湿的作用,适用于久咳不愈属肺热者。
4.薏米清化茶,清热化湿
做法:取薏米30克、赤小豆30克、淡竹叶15克。
赤小豆和薏米洗净泡开(约4小时),加入淡竹叶,大火烧开转小火慢煮,煮至薏米、赤小豆绵软后,加入少许冰糖,继续熬煮至冰糖融化即可。
作用:薏米、赤小豆都有祛湿的作用,淡竹叶擅长清热解毒,此方适用于脾虚湿热型体质。
温馨提示:薏米微寒,体质虚寒者不宜经常食用,可以把薏米用文火,炒至微黄再用。另外,孕妇及经期妇女应避免食用。
治疗各种慢性病、冠心病、高血压、中风、崩漏、子宫内膜异位症等;运用中医“治未病”理论,对偏颇体质人群、亚健康人群、病后人群、老年病及儿童体弱多病等进行中医调理、养生保健指导有独到之处。
中医、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咳嗽病、消渴病、高血压病、冠心病、老年病等疾病,对内科常见病、多发病的诊断治疗准确有效,对内科危、急、重症诊断治疗较有心得。坚持以患者需求为导向,以精湛技术为基础,以优质服务为载体,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