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夏至,你所在的城市有多热?30多摄氏度,还是已经开启了40摄氏度以上“困难模式”?这还不算完,夏至后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!
高温天气下,稍不注意风热感冒、中暑、心脑血管疾病、甚至猝死就来了!所以,小编特地给大家送上一份“压箱底”的夏至安心健康手册,快跟着做!
一豆一叶巧消暑
《素问•热论》说:“先夏至日者为病温,后夏至日者为病暑。”暑为火热之气所化,暑气过盛而导致人生病,则为暑邪。
夏至这段时间,暑邪会使人出现高热、面色赤红、心胸烦闷不宁、头昏目眩等一系列症状。此外,暑性升散,还会导致汗出过多,从而伤津耗气导致突然昏倒、不省人事。所以,夏至一定要消暑。
1.喝一碗绿豆汤
做法:绿豆100克,加500克水,煮汤。服用时加白糖适量,代茶饮。
绿豆性凉、味甘,是解暑佳品,我国素来也有“夏天一碗绿豆汤,解毒去暑赛仙方”的说法。绿豆汤有利水消肿,清热解毒,解渴清暑的功效。
不过要注意的是,绿豆汤性凉,不可多喝,热退即止,且体质虚寒的人建议不要频繁饮用。
此外,煮绿豆时有记住:一是不去皮,绿豆衣中营养丰富;二是不宜煮太久;三要盖上锅盖,减少氧化;四要尽量避免用铁锅煮。
2.吃一碗荷叶莲藕粥
做法:先将荷叶洗净切碎后,放入锅内,水烧开后捞出荷叶,汁留下,再将莲藕切成小粒,与大米一起加入汁中煮成稀粥,加白糖调味后便可食用。
荷叶莲藕粥有清热解暑、利湿生津,和胃止泻,降压降脂的功效,能缓解夏季暑热所致的头昏恶心、食少腹胀等症状。
三个穴位祛湿邪
夏至时节,普遍炎热也多雨,环境又湿又热,暑气携带着湿气侵犯入体,由此导致出现发热、烦渴等暑热症状的同时,兼见身热不扬,汗出不畅,四肢困重,倦怠乏力,胸闷呕恶,大便溏泄不爽等湿滞症状。
夏至祛湿,可以通过按揉或艾灸以下三个穴位,位置好找,操作简单。
►承山穴
承山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祛湿要穴之一,能振奋膀胱经的阳气,排出人体湿气。
承山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后面正中,委中与昆仑穴之间,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,腓肠肌肌腹下出现的尖角凹陷处即是此穴。
►阴陵泉穴
阴陵泉位于小腿的内侧,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,与阳陵泉穴相对。有健脾益气化湿、通利三焦、消胀利水的功效。
►足三里穴
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3寸,距离胫骨前嵴1寸处。它有疏风祛湿、扶正祛邪、调理脾胃、增强免疫力的功能。
牢记防寒四句话
“夏至阴气生而阳气始衰”,夏至虽然是阳气最旺盛的时节,但是阴气已经开始生长,这是阴阳运行的规律。在这个时间段,因为寒热悄无声息的转换,如果频繁吃生冷食物、穿着过于“清凉”,人体极易被寒气入侵。
因此在夏至,要避免身体受热后快速冷却,记住这四句话——
强风要少吹,睡觉不贪凉;
凉水少洗脚,冷水不洗澡;
生食少入胃,冷饮不频繁;
水果多寒凉,首选温热类。
夏至养心,心静自然凉
此外,夏至讲究“心静自然凉”。在中医五行理论中,夏天是养心的季节,但夏至普遍天气炎热,人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影响,易动肝火,常心烦意乱、急躁焦虑,对于这种情况,我们称为“情绪中暑”。这里推荐两个办法,帮你轻松摆脱烦躁,静下心来。
(1)听慢音乐。听音乐是一个调息的好方法,舒缓的音乐可以帮助呼吸慢下来,摒除杂念,让心脏得到休息。不过,听音乐的音量不要过大哦!
(2)懂得释放压力。向亲友倾诉,或发展书法、绘画、写作等爱好,保持情绪稳定、心态平和,就能做到“心静自然凉”。
眼耳鼻喉科常见病、疑难病的诊疗,尤其在青少年近视防控、眼睑整形手术及翼状胬肉切除术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,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眼肌痉挛、干眼症、葡萄膜炎、眼底疾病、近视等效果好,能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+人工晶体植入、青光眼、斜视等手术。
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、甲状腺疾病、心衰病、高血压、原发性肥胖、骨质疏松症、高尿酸血症痛风等内分泌及心血管疾病在预防糖尿病,治疗糖尿病前期状态及血糖偏高方面有丰富经验。
重症心脑血管疾病、心肺脑复苏、休克、急性中毒、重症胰腺炎、脓毒症、多脏器功能支持、急性呼吸衰竭、高级生命支持及各种危急重症的处理,熟练掌握各种急诊急救操作、穿刺技术,熟练使用急诊急救设备,将支气管镜、CRRT、及重症超声应用于重症患者的诊疗过程。
运用中西医结合诊治脑血管意外、眩晕、各种头痛、周围神经病变、帕金森等神经内科疾病,各种胃炎、消化性溃疡、急性胰腺炎、功能性胃肠病、肝硬化等消化系统疾病。
骨关节疾病,运动损伤,四肢骨折的诊治,髋关节、膝关节置换术、HTO、UKA术,关节镜治疗肩肘髋膝关节踝关节疾患手术、脊柱骨折椎弓根钉内固定、PFNA、弹性髓内针治疗小儿骨折、四肢骨折内外固定等手术。
中医、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、妇科、儿科、皮肤科外感和内伤杂病、疑难杂症。尤其擅长调经助孕保胎,妇科慢性炎症;失眠,眩晕,头痛,焦虑症;慢性咳嗽;胃炎,结肠炎;前列腺炎;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