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红伞伞,白杆杆,吃完一起躺板板……”
雨季一到,你要让云南人6点起来追星,她可能起不来,但是你要让她6点钟起来捡菌子,她4点钟就在山脚下等你了~
野生蘑菇因其味道鲜美,营养价值高,深受云南人的喜爱。但菌(jié儿)虽味美,每年因它中毒的人可谓是屡见不鲜,毕竟云南人从来不会认为菌子有毒,他们只会认为是自己没炒熟……
为了享用这种美味,云南人还自创了吃菌子的“国际不公认三熟标准”,即:1.菌子的种类要熟;2.吃菌子要炒熟;3.去医院的路要熟。
玩笑归玩笑,尽管有关部门不断加强防控野生菌中毒事件,但是禁不住野生菌美味的诱惑,屡屡以身试菌的人比比皆是。“越毒越好吃,下次还要吃”,这是一位食入见手青中毒患者的感言。
2011-2017年云南省共报告野生菌中毒事件1789起,中毒7966人,死亡219人,病死率2.7%。2020年上半年云南省发生野生菌中毒事件273起,12人死亡,与去年同期相比,中毒起数下降33.9%,发病人数下降35.64%,死亡人数减少17人。这与当地有关部门发布的野生菌中毒防控措施密切相关。为避免毒蘑菇中毒,在食用野生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:
一、不盲目采食野生蘑菇
毒蘑菇威力如此之大,普通人应如何辨别呢?
毒蘑菇与食用菇外形相似,鉴别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并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,仅靠肉眼和根据形态、气味、颜色等外部特征难以辨别,极易误食而引起中毒。不盲目采集或购买不认识的菌类,才是预防和控制毒蘑菇中毒的关键。
二、正确烹饪
野生菌严禁凉拌食用,应炒熟、炒透后再吃,比如食用牛肝菌,最好的办法就是先煮熟一下,把毒性减低,以减少中毒发生的可能性。食用野生菌时不要饮酒,以避免所含成分与乙醇发生不良反应引起食物中毒。
不要一次食用多种野生菌,最好每次食用一种野生菌,因为种类不同的野生菌混炒容易发生化学反应。
三、快速识别中毒,及时就医
毒蘑菇种类多,毒素成分复杂。根据毒蕈中毒的临床表现,一般可分为四型,胃肠型、神经精神型、溶血型、中毒性肝炎型。
胃肠型潜伏期0.5-6小时,表现为恶心呕吐、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。神经精神型潜伏期为1-6小时,表现为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,如多汗、流涎、流泪等,部分患者可出现幻视、谵妄等。溶血型潜伏期6-12小时,除胃肠道症状外,有溶血性贫血、黄疸、血红蛋白尿等。中毒性肝炎型潜伏期6-48小时,以中毒性肝损害为突出表现,可见肝肿大、黄疸、转氨酶高,严重者可有全身出血倾向。
因此,为避免毒蘑菇中毒,广大群众应做到不采摘、购买、加工、食用不熟悉或难以识别的野生菌;正确烹饪野生菌;食用野生菌后,如出现头昏、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、烦躁不安、幻觉等症状,应立即就医。
眼耳鼻喉科常见病、疑难病的诊疗,尤其在青少年近视防控、眼睑整形手术及翼状胬肉切除术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,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眼肌痉挛、干眼症、葡萄膜炎、眼底疾病、近视等效果好,能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+人工晶体植入、青光眼、斜视等手术。
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、甲状腺疾病、心衰病、高血压、原发性肥胖、骨质疏松症、高尿酸血症痛风等内分泌及心血管疾病在预防糖尿病,治疗糖尿病前期状态及血糖偏高方面有丰富经验。
重症心脑血管疾病、心肺脑复苏、休克、急性中毒、重症胰腺炎、脓毒症、多脏器功能支持、急性呼吸衰竭、高级生命支持及各种危急重症的处理,熟练掌握各种急诊急救操作、穿刺技术,熟练使用急诊急救设备,将支气管镜、CRRT、及重症超声应用于重症患者的诊疗过程。
运用中西医结合诊治脑血管意外、眩晕、各种头痛、周围神经病变、帕金森等神经内科疾病,各种胃炎、消化性溃疡、急性胰腺炎、功能性胃肠病、肝硬化等消化系统疾病。
骨关节疾病,运动损伤,四肢骨折的诊治,髋关节、膝关节置换术、HTO、UKA术,关节镜治疗肩肘髋膝关节踝关节疾患手术、脊柱骨折椎弓根钉内固定、PFNA、弹性髓内针治疗小儿骨折、四肢骨折内外固定等手术。
中医、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、妇科、儿科、皮肤科外感和内伤杂病、疑难杂症。尤其擅长调经助孕保胎,妇科慢性炎症;失眠,眩晕,头痛,焦虑症;慢性咳嗽;胃炎,结肠炎;前列腺炎;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