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节刚过,您家的餐桌上可能还放着美味的粽子,关于粽子您知道多少呢?
史料中关于粽子的记载,始于东汉。当时的粽子包成牛角状,称为“角黍”。到了晋代,粽子成为端午节庆食物。西晋周处《风土记》称:“古人以菰叶裹黍米煮成,尖角,如粽榈叶心之形。”又说每年在夏至和端午这两个节日都吃这种食品。另据古籍记载,夏至用黍和鸡祭祀祖先,早在殷、周时就有。
如果从治病角度来成俗最后成节,其源头更久,当与中医有关。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,近年考古发现,原始社会后期,中医就达到了相当水平。夏商周时代,人们就知道从植物取药治病、防病,五月五日是取药的好日子,也是预防疾病的好日子,据传商周时代就有了午日以兰汤沐浴的习俗,至少在屈原之前就应该有这样的习俗,这应该是端午节最早的源头。
那么,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呢?
一、传统粽子馅儿
1、糯米。从中医的角度来看,其性味甘温,有健脾暖胃、补中益气的功效。《本草纲目》中称糯米能“暖脾胃,止虚寒泄痢,缩小便,收自汗,发痘疮。”芒种过后,天气日益炎热,身体表面血流增加,肠胃功能逐渐下降,人容易苦夏消瘦,端午吃糯米粽子正好能够改善这一问题。
2、红枣。粽子中一般含有红枣,红枣能补益脾胃和补中益气。所以对於脾胃虚弱和肠胃不佳的人士,如消化不良、经常吐泻或便秘人士都有好处,多吃红枣能改善肠胃功能。
3、红豆。在中国很多省的传统粽子中含有红豆,红豆具有利水除湿、和血排脓、消肿解毒等功效。人体在芒种后常为湿热阻遏,红豆能够利水湿,解热毒,与绿豆相辅相成,堪称消夏良药。
二、粽子叶
我国明代着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称粽叶具有治疗“清热止血、解毒消肿、治吐血、下血、小便不利、痈肿”等功效。另外,叶子不仅带来清香,还能提供多酚类物质和钾元素,蒸制时渗入米内,有利于提高人体的抗热机能。近年来研究证明,粽叶(箬竹叶)的提取物还具有抗癌作用。
夏日脾胃虚寒,传统粽子里的糯米治胃虚,红枣有健脾益胃的功效,健脾养胃的红枣加上温补脾胃的糯米,功力倍增,能够强力对抗脾胃虚寒。
温馨提示:哪些人不宜吃粽子?
粽子是我国传统美食,是端午节必备的美食,身体健康的人吃粽子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很有益处!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吃粽子!
1、老人和儿童。粽子中含有许多糯米,黏性大,老人和儿童的肠胃功能相对较弱,如过量进食,极易造成消化不良以及由此产生的胃酸过多、腹胀、腹痛、腹泻等症状。
2、患有心血管病。现在很多粽子品种繁多,粽子中常常会放入肉、红枣甚至海鲜等,从而让一个普通的糯米粽子成了高脂肪、高蛋白的食品,食用后易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程度,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塞。
3、糖尿病患者。粽子含糖量较高,如果粽子中加入了红枣、豆沙则含糖量更高,而且吃糯米比吃大米更易导致血糖升高。
4、胃肠道病患者。这类人最好不要吃粽子。
5、痛风患者。如果发现裹蒸粽内包有鱿鱼、干贝、鲍鱼、等高价食材时,千万要特别小心,以免痛风上身。(保山市中医医院:急诊科 朱婕)
眼耳鼻喉科常见病、疑难病的诊疗,尤其在青少年近视防控、眼睑整形手术及翼状胬肉切除术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,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眼肌痉挛、干眼症、葡萄膜炎、眼底疾病、近视等效果好,能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+人工晶体植入、青光眼、斜视等手术。
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、甲状腺疾病、心衰病、高血压、原发性肥胖、骨质疏松症、高尿酸血症痛风等内分泌及心血管疾病在预防糖尿病,治疗糖尿病前期状态及血糖偏高方面有丰富经验。
重症心脑血管疾病、心肺脑复苏、休克、急性中毒、重症胰腺炎、脓毒症、多脏器功能支持、急性呼吸衰竭、高级生命支持及各种危急重症的处理,熟练掌握各种急诊急救操作、穿刺技术,熟练使用急诊急救设备,将支气管镜、CRRT、及重症超声应用于重症患者的诊疗过程。
运用中西医结合诊治脑血管意外、眩晕、各种头痛、周围神经病变、帕金森等神经内科疾病,各种胃炎、消化性溃疡、急性胰腺炎、功能性胃肠病、肝硬化等消化系统疾病。
骨关节疾病,运动损伤,四肢骨折的诊治,髋关节、膝关节置换术、HTO、UKA术,关节镜治疗肩肘髋膝关节踝关节疾患手术、脊柱骨折椎弓根钉内固定、PFNA、弹性髓内针治疗小儿骨折、四肢骨折内外固定等手术。
中医、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、妇科、儿科、皮肤科外感和内伤杂病、疑难杂症。尤其擅长调经助孕保胎,妇科慢性炎症;失眠,眩晕,头痛,焦虑症;慢性咳嗽;胃炎,结肠炎;前列腺炎;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。